说起曾国藩,很多人不仅对他不陌生,反而还对他“情有独钟”。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充斥着太多的传奇,他的身上有着太多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现在就有很多关于他的书籍,或是传记,或是他的官场风云、或是人生哲理等等,总之其品类数不胜数。
在世人眼中,曾国藩就是一个极其优秀的人。但是千万别以为,曾国藩一家就只有他一人才有如此作为,他的弟弟曾国荃也是一个极其优秀的人,曾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除此之外,曾国藩的子女们也都是颇有建树的人才。本文,我们就来简单看一下,曾国藩的子女们究竟有多优秀!
据记载,曾国藩一共有3个儿子:长子曾纪第(早夭)、次子曾纪泽、幼子曾纪鸿;有5个女儿:长女曾纪静、次女曾纪耀、三女曾纪琛、四女曾纪纯、五女曾纪芬。
除了长子曾纪第早年夭折以外,曾国藩的其余两个儿子都很多作为。其中次子曾纪泽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位驻外公使。在清光绪三年的时候,曾纪泽承袭了父亲的爵位,次年便出任驻英法两国的大臣。光绪六年的时候,曾纪泽还兼任驻俄大使,并与俄国谈判收回伊犁的相关事宜。
光绪七年二月,曾纪泽代表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中俄改订条约》,顺利收回了伊犁特克斯河流域土地及部分利权,这被认为是晚清时期一次较为成功的外交行动。光绪十六年,曾纪泽去世,被光绪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号“惠敏”。
曾国藩
曾国藩的幼子曾纪鸿,一生不热衷仕途而酷爱数学,并通天文、地理,是当时清朝有名的数学家。但是却因为他平日里用功过度,年仅33岁就去世了。
曾国藩的长女曾纪静,在六岁的时候就被定下了一门娃娃亲,其男方是时任翰林院编修太史袁漱六之子袁渝生。但是在后来曾纪静嫁过去之后,其丈夫整日花天酒地,从不顾念家庭。深受打击的曾纪静在29岁就抑郁而死了。
次女曾纪耀,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嫁给了陈岱云的次子陈远济。但是陈家的家境并不是很好,但是曾纪耀总是牢记父训,多方筹划家务以尽妇道,还与陈家人和睦相处,虽然她一生都未生育,但是陈家人却对她依旧很好。值得一提的是,她继养了两个女儿,其中次女成为了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朱启钤的第一夫人。后来,三十多岁的曾纪耀跟随自己的哥哥曾纪泽出国,39岁的时候病逝在了巴黎!
曾纪泽
三女曾纪琛,其丈夫是湘军早期的重要将领之一“罗泽南”的庶子罗允吉。曾纪琛嫁到罗家之后,苦日子可没少过,她经常受到婆家人的欺凌。其丈夫又是一个性情暴虐的人,所以她只能忍气吞声地过完下半辈子。
四女曾纪纯,早年的时候被曾国藩许配给了自己的好友郭松涛的长子郭依永。婚后两人的感情也算美满,不久之后便生了孩子。但谁能想到,三年之后,郭依永便英年早逝,结婚仅三年的曾纪纯一下子成了寡妇。丈夫死后,曾纪纯的身体也日渐虚弱,在她3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五女曾纪芬,可以说是曾国藩的几个女儿中才华横溢的一个,尤善诗文,晚年时自号崇德老人。 曾纪芬的丈夫聂缉椝(曾担任浙江巡抚),其家族还是当时衡山地区的名门望大族。
叶剑英元帅和夫人曾宪植
以上便是对曾国藩的子女们进行一个简单的叙述了,但其实除了曾国藩的这些子女的之外,他的一个孙女更是人尽皆知。她便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帅叶剑英的夫人“曾宪植”(曾国藩九弟曾国荃的第五代孙),她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曾担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副主席。1989年10月11日,曾老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看完曾国藩后代的概述,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是不是有一种:“别人家的孩子”的感觉呢?
参考文献:《曾国藩全集》《格言联璧》有云:
勤俭,治家之本;
和顺,齐家之本;
谨慎,保家之本;
诗书,起家之本;
忠孝,传家之本。
曾国藩家族两百年来长盛不衰,代有人才,其240个子孙后代中,无一个败家子,靠的就是其独创的家教理论和自成一派的曾氏家风。
而《格言联璧》的五句话,也被曾国藩运用得炉火纯青,从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经八代而不衰”的现象。
01
勤俭,治家之本
俗话说:“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曾国藩治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秉持的也不过是“勤俭”二字。
他在《曾国藩家书》中曾提到过这样的治家之道:
“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
他还有一个“十六字箴言”: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将“勤俭”二字,淋漓尽致地运用到了治家的全过程。
他要求家人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就连拾柴、收粪、插田莳禾这样的事,也要亲力亲为,至于女儿家的女红、厨艺、纺纱做衣,更是不能假手他人。
在饮食上,曾国藩是一个要求不高的人,丝毫不讲究宰相排场,每餐只食蔬菜一品,决不多设,因此得了个“一品宰相”的雅号。
穿着方面,他的鞋袜都是由太太和媳妇女儿缝制而成。
在居住上,曾国藩也没有一国宰相的派头,其弟曾国荃曾以家中人口增多为由,在已有百年之久的曾家老屋之外另建了一栋新屋,费资三千余串。
曾国藩知道了之后,非常不高兴,并发誓此生决不住新屋。
曾国藩所持“勤俭”二字,终身不渝,由此,他一生官运亨通,曾氏家族也奇迹般避开了“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02
和顺,齐家之本
所谓家和万事兴,曾国藩对于“和顺齐家”之道,也有一番独到的认知,他说: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在给曾国荃的家书中,曾国藩也曾引经据典,强调“家和”的重要性,他说:
“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曾国藩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人,他是曾家的长房长子又早有所成,对兄弟竭力爱护,但不姑息纵容。
在日常生活中他常常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而是以家族为重。
他常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孟子云:“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作为儒者模范的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挽救大清王朝于风雨飘摇之中,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他日常的“齐家”之道中,可谓是“家齐而后国治”的典范。
03
谨慎,保家之本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小心谨慎的人,他认为,谨慎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他做了大官之后,他的家族中有很多人出门都坐“四抬大轿”,于是曾国藩告诫诸人说:“凡事当存谨慎简朴之见。”
这不仅是其勤俭惯了,更是行事的一份谨慎和不张扬。
在《致澄弟·鼎盛之际宜收敛》中,曾国藩又强调说:
“吾意我家方在鼎盛之际,此等处总宜收敛,不宜过于发扬,望弟时时留心。”
意思是说,一个人越是鼎盛的时候,越是要收敛谨慎。
谨慎,是曾国藩一贯强调的治家思想,而且在他官位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盛的时候,就越是注重谨慎收敛。
因为他深知“高处不胜寒”和“功高盖主”的道理,人如果太得意了,祸事很可能马上就来了。
正是靠着这份谨慎,这份不居功自傲,曾氏家族才得以长久保存且盛而不衰。
04
诗书,起家之本
曾国藩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文化教育,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曾提到如果一个人能够“发奋自立”,即便不能考取功名,“亦是男的大帮手”。
他甚至举例说,老家的那些大贤大儒,并无功名,但是却活得怡然自得,闻名乡里。
他还鼓励儿子说:“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在读书上,曾国藩自己也堪为表率,他将读书变成日常的一种习惯,无论这一天有多忙,读三页书是雷打不动的规划,即使在军中也坚持每日读书。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也有许多内容是教导弟妹子孙要谨守家族的“耕读”传统。
他告诫子弟,不仅要读四书五经,甚至要求他们要多读史书,要熟读《了凡四训》,陈弘谋的《五种遗规》等书。
在“半耕半读”的家风中,曾国藩自身逐渐成长为一代大家。
同时,他也结合自己的治学之道,将新的见解融入其中,进一步发扬了“耕读传家”的传统。
正是因为有诗书之教,所以曾氏后代人才辈出。
05
忠孝,传家之本
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
但是,曾国藩做到了。
一方面,他是一个大孝子,十分重视孝道文化,在他看来,孝比读书求取功名更加重要。
他曾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
同时,他还认为,孝是处理好家庭关系的重要法则,是家庭和睦祥瑞的重要因素,他说: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对国家来说,他是一个大忠臣。
曾国藩对国家可谓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把国家之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对待。
他曾说:“凡办大事,须视如己事。将来为国为民,亦宜处处视如一家一身之图,方能亲切。”
正是由于曾氏家族恪守忠孝之道,才使得其兄弟子侄在长期的宦海浮沉中相互照应、荣辱与共,并能在家国大义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保证了家族的长远发展。
▽
放到今天,虽然社会日新月异,但是人性从来没有变过。
有些人得势便猖狂,还有的普通人家却养出了“富二代”。
别说“富不过三代”了,“眼见起高楼,眼见楼塌了”,每天都在上演。
又怎能如曾氏家族“历八代而不衰,百年无一败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