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就比如我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还有蓝田文明、半坡文明等,全球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是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亲切的称呼黄河为”母亲河”。
但黄河从古至今也带来不少麻烦,除了历史上频繁的黄河泛滥,数次改道,给黄河下游的两岸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现如今的渤海,正在日渐缩小,黄河从黄土高原带来的泥沙,都快把渤海填平了。有人说,想要治理黄河,可以将黄河改道,让黄河在江苏入海,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设想一下黄河改道入江苏是否可行。
众所周知,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全长5464公里,在约古宗列盆地自东向西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地区,最终流入渤海。
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高原植被稀疏,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每年都会携带超16亿吨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经过数千年的沉积,渤海面积也是比之前减少了三分之一,此外,渤海水位也由深变浅,从此前的90米下降到18米左右,根据数据显示,按照要是这个速度下去,那么渤海将在2000年内被黄河所携带的泥沙淤平,一旦渤海被填平,对我国北方的气水文候影响比较大,将会导致整个北方会变得更加干旱,渤海沿岸的港口也会消失,渤海沿线的大连、秦皇岛、东营、天津、唐山、营口、潍坊、烟台、威海等城市都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自然界中河流改道变迁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对于黄河这样一条水流量大,流域面积广阔的河流,改道的事情并不稀奇。根据史书记载,黄河历经一共是26次大改道,其中有六次改道属于重大变迁,
改道范围最北至海河,最南到淮河。记载最早的黄河河道,是在大禹治水时期,那个时候黄河又叫禹河故道,改道之后,经安阳、邯郸、邢台一路向东,在河南浚县的大伾山转道向北,最终汇入河北巨鹿境内的大陆泽。
这六次重大的改道又是改道哪里入海,下面咱们就详细的来看一下,历史上第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公元前602年,春秋中叶时期,黄河在宿胥口(今滑县东北)决堤,从黄河故道向东迁移40公里,经滑县、大名、夏津、清河,由沧州、黄骅入渤海,这条河道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又被后人称为西汉河道。
第二次大改道,发生在公元11年王莽建国初期,黄河在濮阳西北泛滥决堤,在西汉河道的基础上,河道向东迁移80km,流经濮阳、清丰、阳谷、聊城、临邑、惠民,从山东入海,分支溢流在今鲁西豫东一带,在水利工程师王景规划主持下,才把河决流,疏导成为固定的河道,此河道历经一千多年,被后人称为东汉河。
第三次大改道,是在公元1048年,宋仁宗时期,黄河在河南濮阳市东昌湖泛滥,黄河再次改道,向北迁移80公里,黄河经大名、馆陶、临清、夏津、景县、东光、南皮由青县、天津汇入渤海。
第四次黄河改道是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南宋初年,叛臣杜充异想天开为了阻挡金兵南侵,掘开了黄河堤防。结果非但没能阻挡金兵,反而将富庶繁华的两淮地区毁于一旦,此后黄河被迫离开数千年来向东北注入渤海的河道,向东经延津、封丘、长垣、兰封、东明、曹县,经清江口云梯关入黄海。
第五次大改道发生于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的明朝时期,黄河在开封及荆隆口决堤,后改道流经开封、兰阳、归德、虞城、宿迁,经淮河入海,此河道维持了280年。
第六次黄河大改道,发生在清朝咸丰时期,前面历经几百年的淮河入海,下游河道淤积严重,河床抬高,最终在兰考县决口,黄水北泻,豫、鲁、直三省的许多地区顿被殃及。而当时的清政府采取”暂行缓堵”的放任态度,无疑更是加剧了这场灾难。后黄河改道经长垣、濮阳、范县、台前进入山东,经大清河汇入渤海,该河道一直延续到现在。
通过历史我们看到,黄河曾多次流入过黄海,那么我们就可以设想一下,为了保护渤海,避免被泥沙填平,让黄河重新改道入黄海,是否可行呢?首先,黄海比渤海面积大得多,是渤海的五倍,平均水深在90多米,所以在几千年之内,都不用担心黄海被填平。而且黄河还可以在江苏填海造陆,继续向东推进我国海岸线,增加我国的专属经济区,对南方的气候环境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渤海湾经过黄河改道后100多年的冲积,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已达5450平方公里,接近一个上海市的面积,而黄河入海口东营市的土地面积每年正以25-30平方公里速度增长,从这个增速来看,改道后江苏土地面积500年增加一个上海很轻松。
当然,凡事有利就有弊,如果黄河改道黄海,山东省的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淡水将会受到影响,北方就会变得更加干旱,同时沿线移民问题更为复杂,桥梁,管道,线路的处理都将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由此可见,决策的正确与否还需要更加科学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