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小伙伴都很关心:世界公认的第一狙击手以及令美军闻风丧胆的冷枪英雄张桃芳这个问题,经过小编整理各方面的资料,现做如下。
正在热映的电影《狙击手》,是以志愿军“狙神”张桃芳为原型的,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勇敢、聪明和艰苦。
上甘岭战役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处于了长期的对峙阶段,为了有效打击敌人,“冷枪冷炮”运动是在志愿军中被推广。张桃芳就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冷枪英雄”。
但是,单从狙击技能上来说,张桃芳还不是最厉害的中国狙击手,一个同样战斗在上甘岭战场上的,叫邹习祥的志愿军排长就抢了张桃芳的风头。
张桃芳创造了32天,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的杀敌最高纪录。但是,张桃芳的命中率只有49%,邹习祥的命中率是98.54%,整整是张桃芳的两倍。
邹习祥在上甘岭战场上用206颗子弹,击毙了203个美、韩敌人,这个命中率在世界上称第二,绝对没人敢称第一。
1922年4月24日,邹习祥出生于贵州务川栗园何家矸的一户仡佬族农民家庭。邹习祥7岁开始就跟着父亲打猎,练习使用传统的火枪。对于射击、瞄准,邹习祥已经刻在了骨子里。
邹习祥从小就练就了一个特殊的本领,那就是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总是能够准确地判断猎物目标出现的位置。这也是他成长为朝鲜战场上“狙神”的基础条件。
青年时代的邹习祥本来可以像父亲一样成为贵州大山里的一名优秀猎户。但是,1949年,他的命运发生了转变。这一年,他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成了一名“国军”士兵。
同样是这一年的11月15日,解放军解放了独山,邹习祥所在的国军起义了,邹习祥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1950年,邹习祥跟随志愿军15军45师赴朝作战。凭借过硬的枪法,邹习祥很快升任135团1营1连机枪排排长。
经过5次艰苦的战役,时间很快来到了1952年4月。此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形成了对峙。敌人依靠先进的武器装备、充足的弹药量以及充分的后勤保障,占领了优势阵地,并且十分嚣张。
而此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在推广“坑道战”,扬长避短与敌人周旋,保证在战略上不能让敌人得逞。
联合国军的一个嚣张行为激怒了一名叫徐世祯的志愿军基层指挥官。一名英国士兵居然大摇大摆地向志愿军阵地做出了撒尿的动作。徐世祯带领几个战士利用夜幕开展了“冷枪运动”,当天就干掉了7名英国士兵。
很快,“冷枪冷炮运动”在志愿军中被当作典型推广。邹习祥也迎来了自己最光辉的时刻。
此时,邹习祥所在的135团正驻守在上甘岭阵地537.7高地。
上甘岭一个英雄的阵地。邹习祥带动自己所
在第1连组成十几个狙击小组,利用复杂的地形、夜幕与敌人展开周旋。一场战争史上的神话就此诞生。
据统计,整个“冷枪运动中”,志愿军毙敌5.2万人,仅仅在537.7高地,邹习祥的和他的战友们就毙敌3558人,而邹习祥一人就毙敌203人,仅仅次于张桃芳,可是邹习祥仅仅用了206颗子弹。
真是贯彻了毛主席的“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邹习祥的枪法和狙击本领可谓神乎其技。美国人称537.7高地为“狙击兵岭”。
一段时间的对峙后,1952年10月,惨烈的上甘岭战役爆发,邹习祥参加了整场战役,他的连队只有6人活了下来。
1954年,15军奉命回国。1956年,邹习祥转业回到地方。本来部队是安排他在省会工作,但是邹习祥以“自己只会打枪,没啥文化,到省里工作会耽误事”为由,申请回到了农村。
村里人只知道他被国民党抓过壮丁,参加过解放军,上过朝鲜战场,没人知道他是朝鲜战场上那个令美国人闻风丧胆的“冷枪英雄”。1993年,邹习祥在农村阖然长逝。
正所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关于令美军闻风丧胆的冷枪英雄张桃芳以及过世界公认的第一狙击手的相关知识,还有不懂的方面可以评论区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