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铜山区马坡镇蒋楼村村民朱邦元种了8亩多田,麦子快要收割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打碎了他的丰收之梦。意外发生后,这位58岁的老农民焦急万分,因为他等了很久还没有领到保险公司的赔付款。
镇农技人员和保险公司现场调查后认定,朱邦元家总共7.93亩麦子绝收,在最高赔付范围内。“我知道这笔钱保险公司迟早会付给我,可是,全额赔付,每亩也才44
5元。”他有点无奈地告诉笔者,这点钱仅够买农资,连劳动力成本都没算进去。如果不遭受灾害,每亩地的麦子起码能卖到1000元。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我省近年来在农业领域推行的险种,从2007年8月开始试点农业保险以来,所保范围覆盖种植业、养殖业、高效农业和农机四大块,险种越来越多,目的是让农民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农民参加农业保险,中央财政和省、县(市、区)财政补贴总保费的80%,农户自己出20%。以种粮为例,如果是一季稻一季麦,每年要交两次保险。今年保费和保额有调整:6月1日前,每季每亩粮食保费为20元,其中农民自付4元,如果在田粮食损失率超过80%,最高赔付445元;6月1日起保费提高到22元,农民自付4.4元,最高赔付550元。朱邦元的麦子是今年1月投保的,因此执行的还是老的赔付政策,即最高每亩445元。
近年来,我省种粮保险的保费和理赔额在逐年提高,2010年每亩最高赔付200元,2011年-2012年最高300多元。“不过,目前的农业保险还停留在低保费、低保障阶段。”铜山区委农工办副主任范继刚说,即使是今年6月1日实施的参保标准,如果遇到大的自然灾害、得到最高赔付,农民也只能收回农资成本。因此,农民有很强的提高保费、增加理赔额度的要求。他一直记得今年初夏在受灾的马坡镇田头,农民听说每亩最高只能赔付445元时,脸上的失望表情。很多农民说,哪怕自己每亩多交10元20元,只要能够提高赔付标准,也是愿意的。
受灾后的农民是这样想的,那么,没有受过灾的农民愿意多交保险费吗?汤立云是镇江市丹徒区上党镇宝云家庭农场负责人,他种了100多亩粮食,当笔者跟他谈起农业保险时,他居然不知道有这回事。笔者给他解释了保险政策后问他,如果每亩水稻或小麦让您出20元的保费,您愿意吗?“当然愿意!”汤立云说,种粮食基本上还是看天吃饭,谁也说不准会发生什么,如果出点小钱能保住农本,甚至还包括劳动力成本,他当然舍得出这笔钱。昆山市淀山湖镇晟泰村种粮大户顾永道说,现在农民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他和周边的种粮大户都愿意多出保费增加赔付额,“谁也不想摊上灾情,可是,谁也不能保证不遇到灾情。每亩地多出10元-20元保费,理赔的额度高一点,我们愿意。”
当然,并不是保费交得越多、理赔标准越高就是好事。“如果理赔标准达到每亩1000元,很有可能会出现农户不精心进行田间管理的情况。”范继刚说,在适当提高保费的前提下,比较合理的最高赔付标准是每亩700元,这样既能保证收回农本,又能让农民的劳动力成本得到体现,还能让农民用心把地种好。
在保费和理赔标准这一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怎样认定理赔标准。这一点,溧阳市社渚镇梅山村种粮大户汤芳伢感受最深。2011年夏粮快要收获时,当地连续下雨,导致他的2000多亩麦子烂在地里无法收割,最后他损失了100多万元。市农业局组织人员调查后,认定保险公司总共应该赔付42万元,但保险公司只认定7万元。“当时我想跟保险公司打官司,但后来牵涉到土地流转中的某些问题,才放弃了。”他认为,在理赔认定中,农户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农业管理部门支持;如果没有公平公正的第三方,各级财政带给农民和农业的保险红包,就会被“蚕食”很多。
种粮保险一直处于低保费、低保障的状态,种粮保险的理赔数额应该是多少备受争议。保费和理赔标准的提高虽然能保障农民的利益,但人们还应该辩证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