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身后留下了50幅亲笔签名的限量版画。
798艺术区的画廊里,很多人在他的《长城》、《黄河》前停留。
来来去去的人流中,最后能敲定一幅版画的并不多,他们还在犹豫这些丝网版画的艺术价值,还在原作与限量仿制品之间徘徊。
许多人就在这样的静守与徘徊中,错失了至少3倍的上涨。
十年河东
安涅丝艺术指数研究中心提供的前3大拍卖行(即每年现当代艺术类别拍卖总额位于前3的拍卖行)数据显示,过去的十年间,版画市场走过慢热进入快速发展期。
2001~2003年,成交额较少。
2004~2007年,逐年转暖。尤其是在2006年,国内版画交易异常频繁,各种书画拍卖会上,版画频频亮相。据嘉德拍卖公司统计,该年内价格整体上涨200%。
逐年转暖的一个数字参照是版画的市场成交额。2004年为145万元,而到了2007年,这个数字就变成了1035万元。
金融危机带给版画的影响体现在2009年,成交额不到300万元。该年底,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广军称,中国当代名家限量版画的市场还未形成,未来有巨大的升值潜力。”
2010年,成交额迅速逼近1200万元。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轮成交额的速翻行情,在2008年即已催生。该年,诸多名家开始陆续推出自己的丝网版画作品,而版画也是在那一年开始正式成为入门级藏品。
个人作品的交易中,回避不掉的是版画家应天齐。在版画界,这个深圳大学的教授作品是三连冠级的风标。
2001年广州嘉德拍卖会,其作品创下9.6万元纪录。
2006年5月,应的《西递村系列》4幅版画作品和木雕原版以19.2万元的价格创版画拍卖新高。
2010年6月2日下午,北京保利5周年春季拍卖会上,其《徽州之梦》水印版画系列10幅以168万元成交,再度刷新中国版画拍卖最高纪录。
不到5年,价格翻了8倍。
版画市场的悖论是,社会名气大的而价格却相差悬殊,到现在还被视为升值空间巨大”,如艺术三杰”( 吴冠中、黄苗子和王怀庆)中的黄和王,单品均价多年在千元以下。
破局是在去年的三杰联展。该场,黄和王的丝网版画作品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吴《水乡行》和《映日》的价格也了到5.5万元和9.5万元,其亲笔签名的丝网版画《交河故城》放出了15万元的定价。
而3年前,吴的作品仅为几万。
相比较中国,西方对于版画更容易接纳。
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20年间,版画平均有不少于65%的增值。在国际市场上,版画的交易量和成交规模大概约占整个艺术品市场的15%~18%;不仅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热衷于收藏大师作品,许多经典版画也一直是拍卖市场上的热点。
丝网版画的价值
中国最早的版画,是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一定的发展。版画高峰期出现在明清。这一时期,不仅是各种流派兴起,宗教版画也达到一定的高峰。
中国千年版画史是复制版画史,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
1931年,鲁迅倡导新兴木刻,中国版画开始进入自由创作期,并让版画带着与生俱来虽亟匆忙,顷刻能办”的特点,在战乱中步步为赢。
经过文革、改革开放,版画已经从出生时的单一转变为多元,木版、石版、铜版、纸版、泥版、丝网版等形式,木刻版画一统的局面成为历史。
不同种类版画的成长是一个温和而漫长的角逐过程。
随着20世纪80年代现代艺术运动的如火如荼,优胜劣汰之后,丝网版画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
1980年,中央美院版画系研究生班的广军在其毕业创作中,制作出了中国的靠前幅现代丝网版画作品《秋天你好》。虽然作品的技法较为简单并且带有实验性,但其意义并不止于作品的本身,对后来中国现代丝网版画的发展起到了一种基石的作用。
有人用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西方”来形容丝网版画,这不仅是因为它没有传统重负的大山压在肩上,更是因其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吸纳国外的艺术养分。
2009年底,西部当代作品艺术拍卖中,版画作品众望所归,甚至被指为原始股”。而这些丝网版画的原作者既有众人皆知的赵无极、**群,也有在国内拍卖市场身价不菲的张晓刚、曾梵志、岳敏君、方力钧、王广义等。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字将丝网版画的收藏价值作出诠释,那么仿”或许比较恰当,但是这个仿”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仿。
据西部当代作品艺术拍卖会策展人刘浪介绍,一般会同艺术家事先商定画面,选择一张或者一套适合使用丝网版画表现形式的画面,再由工作室制定画面推进工作,计算出使用的版数和工作周期,待前期准备工作就绪,由艺术家画板,同时工作室技师制版并印刷;经过画面整理、残品销毁、排序等后期工作,最后由艺术家签上大名,版画的制作才得以告终。
尽管原作是版画的基础,但原作与版画是各自独立的艺术品,而且版画的制作过程比想象的更为艰难。
陈贵平制作的丝网版画《香梦沉醉》,需要53种颜色,就需要制作53个版;每印一个颜色还需等待一至两天干透之后再印——印制150张至少需要1年时间。
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这一切浇筑在版画制作中,这就是技术性复制的艺术价值。
买入的版画,本身之外,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储蓄感。它不是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横财,更像是一张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长期饭票。
保值的纠结
位于798艺术区的世纪翰墨画廊最近展出了吴冠中的版画。
负责人古才连指着墙上的版画对记者说道,这些丝网版画作品都是吴老亲自参与制作的,如今市面上数量有限,虽然不能保证未来的升值幅度,但是肯定能保值。”
对于初级的藏家,相比较吴冠中原作千万元的造价,这些10至30万元的版画作品更容易入手,而且其版画作品近3年时间上涨了近10万元。
其他名家的作品,价格也不断走高。应天齐12张一套的版画《西递村系列》在2001年嘉德广州夏季拍卖会上仅以11万元落槌,但最近的北京翰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该作品拍出了101.2万元。
不仅如此。韩国一家画廊为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曾梵志5人制作了99套(每人两张共10张)版画,起售价每套1万美元,转让价格高达3万美元。
博宝艺术网数据中心给出了大多数名家限量版画的市场价位:8000至20000元之间,价格因印制数量浮动。
该网专家指出,当前价格还远未体现出当代名家限量版画的艺术价值,随着名家原作价格的不断上升,其限量版画的市场价格也会随之提升。
持有此观点的大部分是在画廊一线的经营者,收藏名家限量版画是一方面,也可同时收藏二线画家限量版画作品。”古才连认为,随着原作价格的上升,限量版画作品的价格也会随之升高。
价值凸显之余,两面性也随之而来。
尽管版画属于现当代艺术的一种,但仍是细分市场中的小众。
据一家从事艺术品***基金的负责人介绍,不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参与人数来看,市场对于版画的认可度并不是很高,从而导致升值幅度不如原作明显,这一点对于艺术基金并不具有诱惑力。
这是***机构的声音,他们希望买入参与人数较多的作品,以便于未来变现。
与此不同的是站在别样立场上的藏家。台湾画廊协会顾问陆洁民一直是版画收藏的鼓吹者,他认为收藏限量名家版画不仅容易入门,更是学习艺术收藏、进入收藏市场的捷径,并建议收藏者拿出年薪的十分之一收藏名家限量版画。
不同人的态度,反映出不同人士的尺度,***人将版画视作换手率(反映股票的流通能力)较低的B股,离他远远,因为他们将基金的回报视为终极目标;而藏家则将版画视为创业板上的新兴企业,挨得近近,因为尽管小众但价格却慢慢上爬。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使经典作品具特色的的韵味消失后,也使艺术由精英走向大众,技术复制取消了艺术的惟一性,但却加大了艺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德国哲学家本雅明的话,或许是在不经意之间谈出,但放在版画里,却从某种程度上诠释了现当代艺术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