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是一种形象比较高的盛器,口大有盖,旁边儿有柄,用含沙很多的土或金属制成,煎药或烧水用。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一段时间提起,顾援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从这个时候起改称“石瓢”。石瓢以智欲其刚,行欲其方,刚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精髓,蕴精气精神韵味于一身。
所以也被很多文人墨客所推崇,有“石瓢为壶中君子”之美誉。最常见的莫过于景舟石瓢和子冶石瓢了。
子冶石瓢的由来:
瞿应绍(1780-1850)字子冶,一字陛春。号月壶,又号瞿甫,又自署老冶,室名敏秀堂。上海名士,清代道光间贡生,官玉环同知。善诗文,精画竹,浓淡疏密,错落有致;又擅刻印,好收藏古器物,能鉴别金石文字。曾设计制作紫砂茗壶,他在壶上作书绘画,别具风格,为世人所重,人称“瞿壶”。他和陈曼生一样,对制壶艺术都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
景舟石瓢的由来: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子冶石瓢景舟石瓢
子冶石瓢壶与景舟石瓢壶对比
子冶石瓢壶,壶身是较为明确硬朗的三角形形体,底部和腹部线条比较平滑,壶口较小,比较秀气,亭亭玉立;
景舟石瓢壶,线条比较饱满,底部和腹部是小弧面,连成较为圆滑的圆锥体,壶口较大,降低了总体重心,产生一种横向感觉。
共同点:三角形要运用得当,恰到好处,感觉刚中有柔,和顺有劲。所有的部件都将围绕这个三角形形体展开。
二,壶把对比
子冶石瓢壶的把形是较为明确的三角形,非常有力度且比较张扬;
景舟石瓢壶的把形三角形比较弱化,相对粗大一点,但也不失力度;
共同点:壶把要与嘴对称,把内外都是和顺流利的三角形线条,把头与壶体结合与嘴相同,自然流畅。(把手的横断面外圆内平似圆头三角形)把握使用舒适。
三,壶嘴对比
子冶石瓢壶的壶嘴细长;
景舟石瓢壶的壶嘴粗大;
共同点:都是直筒暗嘴,我们称之为“钢管嘴”,形象的说就像一段剪下的钢管,挺括有力,至嘴端1厘米左右是直形,但视觉上看起来似有些喇叭形,这是视力的错觉。长短、粗细的比例恰当,嘴的角度恰到好处,面要平整,内孔要圆,嘴内径是出水口最小,越往里越大,这样出水冲力有劲。
四,壶底对比
子冶石瓢壶的壶底比较平坦,但不能内凹,圆形三足是暗接的,过度要和顺流畅;
景舟石瓢壶的壶底有一定的弧度,三足称围棋足,形如围棋子,足与底面结合是明接的,清晰利落;
共同点:底部三足位置呈等边三角形,要求匀称不偏,使整体统一,显示出一把壶的神韵齐全,风度大气,实用大方。
子冶石瓢壶的壶盖比较厚实,钮为弯管形,与盖的交接处是暗接;
景舟石瓢壶的壶盖较薄,盖边圆润,钮为散开的三角形大钮,更具圆弧感,与盖的交接处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显;
共同点:盖上的桥梁的钮是最关键之处,高矮跨度都要有符合比例的形,变化较大,钮的两侧对称,处理手法难度较大,需耐心才能达成。钮的内孔是三分之二个椭圆,钮的外形呈三角形,和壶身一致保持连贯,共同塑造三角形的基本几何体型。